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市场分析>> 塑料企业可持续发展将成必然趋势

塑料企业可持续发展将成必然趋势

时间:2014-04-25  来源:中国注塑机网  浏览次数:391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塑料在汽车及家电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迎来机遇的同时,科技创新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一直是塑料橡胶材料及制品企业不断探索与努力的方向。普立万亚洲区市场总监孔军先生在谈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时表示,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行业的一大趋势,是一次需要付出实践来把握的机遇,如何解决生物型替代品的生产成本问题将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孔军先生以太阳能充电器的生产构思为例来向现场观众进行了生动的说明,并鼓励企业遵循LCA原则,正确处理人类、地球与产能的关系,实现行业产品的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可回收与可再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塑料橡胶行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企业们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海天塑机市场工程部推广经理张安震先生分析认为,企业要摆脱落后,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需要改变原有的高投资、高污染和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通过不断提升自动化生产程度、单机产能、良品率等方面的努力,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逐步向资本化生产转变。张安震先生以快速换模平台的创新发明为例,告诉大家:结合实际,在细节上进行创新的重要性。

  微发泡注塑成型工艺作为一种革新的精密注塑技术,突破了传统注塑的诸多局限,可显著减轻制件的重量、缩短成型周期,并极大地改善制件的翘曲变形和尺寸稳定性。在生产高质量要求的精密制品上,微发泡注塑成型工艺具有很大的优势。凯华模具副总经理姜勇道先生,以福特汽车仪表盘中的Mucell微发泡模具开发为例做了详细的介绍,其特别强调了技术创新的关键点在于模具浇口位于薄壁一端。

  “哈密瓜刚刚收获,我们正在收集用过的地膜,稍后会有企业来收走,据说是要进行再利用。”4月14日,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妇女创新合作社哈密瓜种植基地负责人石世姨向前来调研的2014年海南环保世纪行暨农村生态环境情况专题调研组介绍。记者看到,一摞摞的地膜被收齐叠放,整理过的土地没有明显残留。

  原来,废旧农用地膜回收再利用在海南省已经形成“潮流”,目前,省内共有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数量达百余家,每年回收塑料制品近4万吨。这些被回收的塑料制品经过加工后,又能以新的面貌重新投入市场。

  “白色污染”分解需300年

  4月17日上午,记者跟随海南环保世纪行调研组,来到位于三亚市的海南乐东明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意外地与从三亚、乐东、陵水等地回收来的废旧地膜再次“相遇”。不同的是,它们不再是原本肮脏残破的样子,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塑料制品常用聚乙烯制成,在自然环境中分解需要近300年,分解后还会对土壤、地下水系等造成严重污染。”该公司负责人潘明明介绍,对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约农业投资成本,更重要的是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农户们都非常支持这项事业,主动将废旧农业塑料制品回收后或送或卖给我们,保护自己的土地。”

  农用地膜回收率仅为30%

  但值得重视的是,尽管海南省塑料回收再利用行业日渐兴盛,但每年还有近5万吨来自农业、工业、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废旧塑料制品未被回收利用,其中,农业方面占了“大头”。然而,受限于当前的塑料回收技术,尽管农用大棚能实现100%回收,喷灌带的回收率也能达到50%,但农用地膜由于回收加工成本高、残值低,回收率仅为30%,仍有大量残留农田。

  “残破的地膜如不能及时治理,对植物和土壤的影响是巨大的,耕地将面临严重的地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省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周鸿勋对地膜残留农田原因作出了进一步解释,“现在的农用地膜大多厚度在0.02到0.022毫米之间,相对较薄,所以易破易碎,很难实现完全回收。”

  引进生物降解新技术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省内重点回收加工企业再生产的地膜厚度增加了,均匀不易破碎,为下一次再回收打下了基础。更令人惊喜的是,自去年起,海南省相关部门就携起手来,对引进生物降解塑料技术进行探讨,并赴各地“取经”,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主要使用纤维和淀粉制成的塑料制品或许能在海南推广。

  “到那时,再也无需费时费力对地膜进行回收,因为生物降解塑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土地里的微生物实现降解,成为有机肥料,参与生态循环。”周鸿勋认为,尽管制作该类塑料制品要采用玉米、土豆等原料,生产成本较高,但由于不用考虑回收问题,可制作得更加轻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户投入的成本反而降低了。 

相关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资讯推荐
热门新闻排行
更多>>视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