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已有多年,但还一直缺乏一套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法规,此前依照的是《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来管理运行。据悉,我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首批试点行业将包括石化行业、电力行业等六大行业。
此次国家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后将形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顶层制度设计,并具有法律约束的刚性。这有助于各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碳排放配额的分配、碳交易核查机构资质的认定等,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顺利运行。
碳排放市场2016年启动 将在石化行业试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工作安排,下一步将在7个试点省市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争取在2016年开始运行。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熊小平表示,未来国家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石化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被选择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几率很大,而且石化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也已经发布。据了解,石化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目前积极参与碳交易的企业还偏少,不少碳排放量比较大的行业如合成氨、现代煤化工等还在观望之中,对很快就要到来的强制性碳减排、碳交易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此,熊小平认为,石化企业应积极准备应对,今后一旦被纳入碳交易市场,要积极履约、参与市场交易。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过去几年企业碳排放的总体情况。其次,要积极参与交易,积累交易经验,学会管理风险。比如,年初的时候不确定分配到的配额是否够用,就要多买一些进行储备;如果有了新的投资项目,要考虑未来履约需要的碳交易数量,碳排放可能成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后,要建立企业碳管理部门。
这意味着我国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顶层设计即将完成,市场规模每年达上千亿元的碳市场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