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优势变劣势 “中国日用塑料之乡”的艰难转型之路

优势变劣势 “中国日用塑料之乡”的艰难转型之路

时间:2015-12-09  来源:中国注塑机网  浏览次数:760

  1978年初,温岭市大溪镇大溪小学校办厂购置了3台25克注塑机生产牙膏盖,后因转产变卖机器,其中1台卖给了大溪村的金庆行。金庆行又从舟山购置了1台125克注塑机,创办了该镇**家注塑个体企业,生产塑料篮,获利颇丰。当地人纷纷仿效筹资购机生产。从此,大溪镇开启了产销日用塑料的新时代,注塑业也成了该镇仅排在泵与电机产业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并在2008年被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日用塑料之乡”的殊荣。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原先让该镇引以为傲的注塑产业暴露出了产品单一、企业“低、小、散”、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成了阻碍产业发展的“拦路虎”。近年来,该镇政府和企业一起,探索与实践转型升级之路。12月1日至2日,笔者连续走访了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了解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情况。

  塑料生产企业  原先的优势成为现在的劣势    说起大溪的注塑,大多数人首先就会想到脸盆、塑料篮等简单的生活用品。这些在90年代和2000年初期*畅销的商品发展至今,由于技术含量低,每个地方都能生产销售,以前的畅销货也失去了优势。而随着工业塑料、航空塑料、环保塑料等新型塑料制品的冲击,传统的大溪注塑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浙江注塑城”又名“浙江鸿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占地50亩,拥有建筑17幢,面积达38000平方米,聚集着166家注塑生产企业。这里在2000年成为全国*大的日用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基地。    叶安春是首批在注塑城办厂的老板之一。在他的企业里,可以看到典型的“注塑城模式”。只见建筑的前半部分为商铺,简洁的展架上摆放着脸盆、塑料篮、鱼筐等产品,后半部分则为厂房,两名工人操作着一台注塑机,一件件商品就这样被生产出来。    “93年刚起步的时候,这里的产品很畅销,不但国内市场需求量大,而且还出口东南亚、东欧及俄罗斯等市场。老板们的日子也都过得很滋润。”叶安春回忆起注塑城刚成立时的场景,一脸的幸福。    “这里没有大规模的企业,都是一到两台注塑机的居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后续研发又跟不上,虽然生意还是蛮好,但是原先的‘领头羊’地位没了,后来,山东、江西等外地企业纷纷模仿我们的产品,导致整个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异常惨烈,很多企业适应不了的,要么外迁,要么关闭。”叶安春对现在注塑城里的企业的生存状况充满了担忧。    笔者还从该镇消防、安监等部门了解到,注塑城里的企业多为“低、小、散”,先前存在侵占消防通道、“生产、仓储、住宿”三合一等安全隐患。2013年开始,该镇对注塑城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安全隐患综合整治,才让整个园区的安全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    “这里的企业也想转型升级,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目前,*缺的是场地和人才。”叶安春也和注塑城的其他老板一样,都想着把企业做得更强更好。 

相关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资讯推荐
热门新闻排行
更多>>视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