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尼日利亚查获一批102袋走私进入尼日利亚的塑料大米,并逮捕了一名嫌犯。尼日利亚官员说,圣诞节和新年前夕的粮食价格大幅上升,不法分子希望在这个时候把这些假大米投入市场。
昨日,有网友在论坛发帖称,惠州博罗出现了“塑胶大米”,帖子还煞有介事地提出分辨真假的方法:通过“燃烧判断气味”,“烧塑胶米时,会闻到薯类与塑胶,就像烧塑料袋时的味道!”
竟然还有塑料做的大米?记者立即与博罗环保部门联系,结果令人啼笑皆非:此“米”非彼“米”!帖子中所谓的“塑胶米”只是一种形状像食用大米的塑胶工业制品,而绝非供人食用。
热点关注:"塑胶米"系工业制品?
博罗县园洲镇环保办调查发现,帖子里所称的这个非法塑胶米加工窝点位于园洲镇土瓜圩、田头和禾山三个村的三角地带,厂名为博罗县园洲镇展羚五金厂。该厂从事废旧塑胶分拣、拉粒成型的生产,未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未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生产时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不过,该厂并未非法生产塑胶米。
事件中的“塑胶米”其实是塑料造粒,即将废塑料加工后拉制成一粒粒的小塑料粒,因形状相似,人们叫它“塑胶米”,但并非人吃的米,而是主要供给一些塑胶厂做生产原料的。
当晚,由园洲镇环保办牵头,联合公安、供电、村委等工作人员开展清理整治行动,对该厂进行了断电和拆除生产设备的处理,确保该厂不能继续生产。
塑胶大米的谣言“演进”:
“塑胶大米”谣言比较早是出现在一些境外媒体的报道里,这些报道声称,非洲国家尼日利亚查获逾百袋从中国走私进入该国的“塑胶大米”。报道甚至还引述“尼日利亚海关官员”的说法称:“他们对塑料大米进行了初步分析,在蒸煮后,这种大米很有黏性”。类似的谣言还曾出现在印尼,当时,中国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迅速辟谣。
此后,谣言还发生了“变种”。微信朋友圈曾经疯传一段两分钟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文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事实上,这些“塑胶米”其实都是工业制品,从未进入食品市场。
*可笑的是,这类再生塑料颗粒的均价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也就5到6元。“塑料米”的成本比食用米高多了,怎么会用塑料替代大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