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企业专访>> 高明塑料:昔日龙头企业如何突围

高明塑料:昔日龙头企业如何突围

时间:2013-08-06  来源:中国注塑机网  浏览次数:1148

  *新数据称,前六月在高明官方划定的区域内七大主导产业中,石化塑料成为增幅*低的一个,甚至仅略高于高明的新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塑料产业身上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尴尬。高明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塑料实际上是*有资格称得上区域代表产业的一员。

  然而另一方面,一连串珠三角传统产业的转型期的难题,却鲜明地浮现在高明塑料的背影中:中小企业多而缺少龙头,产量大而自主研发能力差,迟迟走向利润丰厚的下游市场却已对手众多,长期与被污染相提并论而公众形象模糊……

  塑料产业实际上也正浓缩着高明众多传统产业的命运。然而,摆在高明塑料产业面前的变革途径,也许远远不会是媒体喜闻乐见的、传奇式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而将更像一次马拉松式的渐变之路。

  失落的历史

  “国”与“民”之间的低调传承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塑料制品业在经历了上一轮高速增长之后,速度开始明显回落。”6月初,在宁波举行的2013年中国塑料产业大会的讲话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世成说。高明塑料行业协会会长曾铁球对这句话中的两个信息点都有亲身感触。他亲身经历了塑料行业的高增长,同时也在今年初步感受到了来自出口市场等方面的增长放缓信号。

  事实上,作为高明一家老牌塑料企业的创始人,曾铁球也是高明塑料历史的亲历者。上世纪80年代,这个行业就已经在当地崛起,占据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高明塑料一厂和塑料二厂盛极一时,产品远销各地。

  这两家塑料大厂如同黄埔军校般,培养了众多人才,曾铁球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记忆里,80年代末这两家塑料厂的产值已接近10亿元,塑料二厂更名列中国企业五百强。

  历史上,高明在1981年12月才恢复县建制,现代工业才刚刚萌芽。二十多年过后的2010年,在高明发展规划与统计局一份“高明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的材料中,还把从1978年到1990年的十几年间,定义为以农业为主导的阶段。在那个年代,塑料是高明的不可辩驳的工业支柱以及骄傲。

  然而,上世纪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常见轨迹,也出现在高明。90年代末,全国各地塑料新势力崛起,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高明两家国有塑料厂原有的优势不再明显,与佛山很多行业的国有企业一样,在2000年后先后进行转制。带有跟风赶潮的转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不乏争议之处,不愿具名的知情者称,“特别是一度领业内风气之先的塑料二厂的命运,至今令人唏嘘。”

  塑料二厂经营出身的曾铁球,则在2000年初下海开厂,成立高明骏腾塑胶公司。*初,骏腾塑胶仅是一家靠租用高明塑料二厂进行生产的小企业。但此后,经营得当的曾铁球,在持续攀升的塑料消费大潮中,抓住机会,持续扩张。

  在他的回忆里,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骏腾塑胶“每两年就增加一条新的生产线”,并且在工业园购置了自己的用地。另一方面,在2008年以前,这种扩建在当地私营塑胶厂中,也并不少见。

  与曾铁球前后相差不久,一批人才陆续从两大国企中走出,创办或加盟私营企业,“那一波企业到现在基本都留了下来,活到了今天。”某种程度上,这批企业作为中坚力量,也开启了高明塑料的一个新时代。

  在骏腾等一批塑料企业走过**个十年后的2011年,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宣布,继2005年后第二次授予高明“中国合成革产业基地”称号,这是继浙江温州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同类产业基地,也是广东省**的同类产业基地。

  然而,与同期佛山某些传统行业的“国转民”相比,高明塑料的企业主体转换,以及此后的发展状态,仍显得相对低调和黯淡。*鲜明的对比,莫过于禅城建陶产业。

  2000年,佛山陶瓷国企巨头佛陶集团开始了旗下企业的试点转制,此后一批佛陶人走出佛陶,带着**的技术和经验,在佛山陶瓷的产地品牌影响力下成功开辟了一大批新的品牌,在“国与民”的继承中,把佛山陶瓷推向了更稳固的宝座。

  被忽视的力量

  技术创新不足,如何重塑龙头气度?

  时间节点相近,但却在发展趋势、影响力、产业规模等方面呈现出巨大不同如果在高明塑料和佛山陶瓷产业之间,寻找更具体的内在差异,那么企业和技术无疑是*突出的答案。

  在人们评估佛山陶瓷产业的影响力时,从新中源、东鹏、新明珠、鹰牌、欧神诺一批全国领军企业,到抛光砖、仿古砖、薄板陶瓷、抛晶釉等二十多年间引领国内建陶潮流的创新技术,都使其无可争议地成为佛山*具全国影响力的行业之一 .

  而在高明各主导产业中,塑料的影响力也首屈一指。以细分产品人造革为例,高明早已是广东*大的合成革生产基地,在省内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全国也有11%的份额,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但一个连高明塑料企业本身都不得不认同的事实是,直到今天当地还没有一家能在全国塑料产业举足轻重、成为业界风向标的龙头企业,距离“一连串龙头”更是遥不可及。

  “目前我们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一方面先天条件差,起步比较晚,同时企业也缺乏做强做大的冲动和条件。”曾铁球说。截至2011年底,高明拥有塑料生产企业12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6亿元,税收收入1.6亿元,行业整体税收尚不及食品饮料行业的一家龙头企业海天酱油,企业平均规模可见一斑。

  事实上塑料行业空间巨大,不乏巨无霸型的世界名企,“台塑集团跟我们高明的一些企业有往来,估计全高明所有企业加在一起,也还跟台塑差很远。”曾铁球说,“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多数企业还缺乏自主能力,主要依靠设备和技术引进。”

  在高明,塑料行业已有4家企业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同时塑料行业协会也与中科院牵头成立了塑料产业创新联盟、专利联盟。

  但参照佛山其他传统产业的现实经验,公共研发平台的技术带动力有限,往往只有大企业才能自主研发。事实也同样波澜不惊,整个高明塑料在国内行业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并不算突出。

  在一些企业家看来,人们对高明塑料产业的模糊认识,甚至“污名化”对待,也是牵制该产业环境改善、企业不易做大的原因之一。

  “我常发现,人们完全不知道高明有这个产业,甚至一些政府部门的人从外面来到高明工作,才大吃一惊。”曾铁球说,另一方面塑料产业虽历史悠久,但前景相当广阔,可谓是“永远不会夕阳化”的产业。特别是高明塑料仍然处高速成长阶段,这些年增长很快;但是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却把塑料划入了传统落后的产业中。

  “实际上看我们每个家庭的房间,哪里少得了塑料?以前采用金属和木材的,现在也越来越多采用塑料,更为绿色环保。”高明唯尔塑料董事长李永枝说。

  事实上,外界对塑料的负面观点更多集中于环保领域。对此曾铁球满脸无奈,“人们一提起塑料产业就想当然是污染行业,实际上我们很少有水和废渣污染,主要是空气环节,但近年环保要求高,高明企业已做得比较到位了。”

  他此前曾感受到一些政府层面的模糊态度,“早几年有的人不太喜欢我们这个行业,但过几年又有所变化。”不过他还是羡慕国内一些塑料产地,政府鲜明的支持态度,“每次出差去参加一些国内行业活动,总有几个地区*起码是由副局长带队参与的,企业家们腰杆挺得很直。”

  不过,今年高明塑料企业感受到了微妙的变化。不久前,高明区委书记谭伟平和塑料行业的一班老总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塑料行业的发展问题。

  共同的行动

  企业共建商贸平台拉长产业链

  一个曾铁球可能并未注意到的细节是,在覆盖高明前后十年发展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塑料这个曾经的高明骄傲产业,被提到的次数为数不多。

  其中,在“十一五”规划中,仅仅提到一次,且是作为被改造的对象出现,“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对纺织、塑料、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步伐,提高传统支柱产业的竞争力。”

  而在2011年初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塑料也仅出现了一次,处境几乎与上一个五年无二,“加快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金属材料加工、石化塑料与装备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份规划中,“汽车”则出现了12次之多,其中仅有一次是汽车站相关内容,其余全部涉及高明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内容。

  不过在2011年后,一个塑料行业的名词“佛山塑料制品国际采购中心”却频繁出现在高明的官方和媒体语境中。去年底,该中心正式在高明奠基。共有13个高明塑料企业注资加入了这一项目,并成立了投资方“广东万方投资公司”。

  这是一个“迟到”的项目。知情人透露,早在六七年前,就有企业界声音提出,应在高明建塑料行业商贸流通市场。这一建议直指高明塑料的产业核心问题之一:企业产品集中于产业链中部环节,利润有限且不利于品牌打造。同时每年合计上百亿元的天量采购和销售均在外地完成,成本高而且浪费了本地企业的集聚优势。

  而2011年后,企业与政府的想法终于走到了一起。令人感叹的是,这还是高明**座工业品交易市场,在一些老一代塑料人的眼中,这个行业仿佛找回了二十多年前一样的风采。

  “现在我们做这件事情,同样不晚,还有很多优势。”兼任广东万方投资公司董事长的李永枝信心十足。高明区主要领导也多次对此予以关注并寄予厚望。

  该中心主要定位销售下游产品,在他看来,在珠三角地区,虽然已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塑料商贸集散地,但目前与该采购中心定位相仿、优势相近的市场还属空白,特别是能承接广州及广交会辐射的优势,使其备受关注。在消息传出后,李永枝自己接到了不少珠三角以外地区塑料生意伙伴的电话,希望能在采购中心设点落脚。

  在高明,绝大多数主导产业是近十年来以招商引资为主要途径而形成壮大,企业落户主要以生产车间为主,因此政府虽然希望打造总部经济和销售集散地,但始终难以如愿。与此不同的是,本土化气息浓厚的高明塑料产业,对能在区域内完成上下游环节一向期待不已。

  在理想的状态下,这个内部拥有质检、物流、品牌推广、电商、会展等八个中心的巨大平台,将在形成销售规模后反哺本地生产企业。李永枝表示,希望能依靠全新形成的本地市场,促动长期以半成品等市场中间环节为主、利润有限的高明塑料企业,逐渐将产品向下游延伸,并打响品牌。

  

相关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资讯推荐
热门新闻排行
更多>>视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