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我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先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我国制造2025》表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目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完成制造强国的战略目的:**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我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军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在这份雄伟蓝图中,作为我国制造的重要力量,央企跟国企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小新跟您分享一篇写于本年两会期间的深度文章《“我国制造2025” 智能转型在行动》。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虽然各个国家对于新工业革命的阐释,及出台的政府规划各有不一样,可是,将信息技术跟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共同之处。 作为制造大国的我国,亦希望抓住这一契机,完成我国制造的“脱胎换骨”。在本年两会上,我国政府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态,要实施“我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在这个儿前谈及国资国企怎么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也表态,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发展动向,加速推进信息化跟工业化深度融合,扩大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力度,加快巨大装备产品升级换代。 据了解,“我国制造2025”由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跟国资委等联合编制,是我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的**步,计划用十年时间进军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为后两步走奠定好基础。 那么,在实施“我国制造2025”经历中,央企跟国企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信息传播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对话新国企?引领新常态”网络访谈现场,全国政协委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刘烈宏,全国人大代表、我国北车副总裁余卫平,我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陶雄强等央企跟国企的老总,详细解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会跟挑战,以及央企跟国企怎么样发挥引领作用,完成制造强国梦。
“新常态”倒逼制造业升级
本年春节期间,我国游客在日本争相购买马桶盖跟电饭煲的事件,让我国制造业遭受了不小的尴尬。事实上,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可是,时至今日,我国距离制造强国仍有很长的距离。具体表现是:还没有一大批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巨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别的,还需要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经济运行进军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显得更为迫切。据了解,201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回落至8.3%,创五年来新低。所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成为突破发展瓶颈,提高国际竞争力跟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核心选项。
对于目前制造业的紧迫形势,以及“我国制造2025规划”的意义,来自央企跟国企的老总们有着深切的体会。 “我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升级方向,就是要探究怎么样使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再结合物联网跟务联网,在该基础上,来打造我国整个先进制造的体系,是整个我国工业的升级版。”刘烈宏说。 全国人大代表、江门金羚集团公司董事长潘皓炫则从企业竞争力的方面理解“我国制造2025”规划的表态。他指出,目前中国已经进军中等收入阶段,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而制造业的竞争力,就是盈利能力够不够,即成本在产品售价里面的占比。 潘皓炫表态,在一些传统行业,原材料的成本占产品出厂价格的90%,惟独10%的利润空间。而高新技术产业,原材料成本只占30-50%,企业后续研发投入自然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智能制造。不把效率提升,无法变成高新技术产业,也就无法在全球竞争。我们目前表态我国制造2025,正是感受到了这样的压力,所以是非常好的战略设想。”潘皓炫说。 华电集团董事长李庆奎也指出,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跟路径。目前,新一轮科技变革跟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一些核心的关键技术、研发方式、创新手段、商业模式,甚至企业的组织形式已经获得革命性突破,工业4.0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要迎接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立足目前,着眼长远,扩大创新驱动力度,充足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安全环保水平、节能降耗水平。
创新驱动推进“我国智造”
作为勾画我国制造将来10年的规划,“我国制造2025”得到了各家央企跟国企的广泛响应,并主动跟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 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指出,着力技术创新,加速转型升级,要借鉴工业4.0跟“我国制造2025”规划的理念,研究从制造到智造的途径跟方式。 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以及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重点领域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也在积极行动。刘烈宏表态,一角度,我国电子自身要大量使用工业4.0技术,来建立示范性的数字化工厂。另一角度,我国电子希望在“我国制造2025”的一些核心环节有所作为。 “我们盯准的是工业控制技术,以及机器人角度。我国电子正在积极布局工控技术,我们也已经取得了国家发改委授予的工控国家实验室的资格。我们过去在机器人角度也有一些探究。”刘烈宏说。
据刘烈宏说明,我国电子还在考虑将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跟智能制造进行有效结合,打造出服务于数字化工厂制造、生产、运营管理的现金信息平台。据了解,当下我国电子已经开始盯准集成电路跟新型平板显示这两大产业来打造这样的系统。 我国普天则通过将信息技术跟传统工业相结合,提升了能力跟效率,让传统工业变得更加强大。据陶雄强说明,当下,我国普天在电力、石油、铁路等领域都有十分好的示范案例。 列如,在石油领域,我国普天专门为石油系统在4G基础上定制发开230M无线解决方案。完成了远程的数据采集,让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 江门金羚集团也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角度做出了积极的探究。据潘皓炫说明,以往公司是由1-2个工人管理一台注塑机设备,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劳动强度十分大。而目前公司装备机械手之后,一个工人能够管理3-10台设备。同时,因为机械手是智能化的设备,有不少传感器,便于后台监控,当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够远程干预。“通过智能化的生产跟监控,我们大大提升了效率。”潘皓炫说。
“我国制造2025”:克服挑战迈向工业4.0时代
“我国制造”转型升级,加速“走出去”。2014年,我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从亚洲、非洲到欧美发达国家,从铁路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到地铁车辆、有轨电车,从单纯产品输出向产品、资本、技术全方位输出,完成了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提高的历史性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我国北车集团副总裁余卫平表态:从北车的发展途径来讲,要把目前的“北车国际化”转型升级为“国际化的北车”。依托我国铁路科技进步快速发展的成果,2014年我国铁路技术装备“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我国北车、南车出口签约额均超过30亿美元,同比增长均超过60%。 可是,作为工业化的后发国家,我国在实施“我国制造2025”经历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刘烈宏对此直言不讳:“我们*大的劣势,还是基础环节的缺失。”在刘烈宏看来,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成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化。要是说德国是从工业3.0到工业4.0,那么我国则需要从工业2.0到3.0,再到4.0。 此外,刘烈宏指出,我国制造在关键技术上,如数字化、网络化,以及集成电路、软件跟信息系统上,跟先进国家比较仍有差距,有的还有代沟。“我们必须把这些短板补起来,我国制造由大到强不是一蹴而就的。”刘烈宏说。 那么,我国制造应怎么样补上上述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我国南方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彭建武指出,要完成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从企业自身而言,必须持之以恒、“零存整取”地增加研发投入、扩大自主壮心能力,让研发跟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石。 全国人大代表、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建雄则指出,要锻造企业关键竞争力,除了依靠自身努力,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外,还需加快“走出去”步伐,跟国外先进科技研发机构、企业强强联手,以进一步开阔眼界,更好地开拓市场。同时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继续突破核心技术,进一步提高在本行业内发展的主导权跟话语权。 同时,我国在完成制造业转型升级角度,也蕴藏着重大的优势。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表态,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处在同世界先进企业相近的起跑线上,有的角度处于国际率先地位,完全有条件搭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快车。他要求国企负责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用新常态来审视跟谋划将来的工作。ST-4表面电阻测试仪 刘烈宏则指出,我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制造产业的增加值达2.5万亿美元,占全球20%。“我们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工业的市场,并且我们的门类是完整的,不像一些国家,门类有缺失。所以,我们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来支撑我国发展工业4.0技术。” 另一角度,近年来,我国的信息产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而为信息技术跟工业技术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在刘烈宏等中央企业负责人看来,产业政策的优势也不容忽视。“我国制造2025已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各行各业的热议,一批央企摩拳擦掌准备有所作为,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大的优势。”